金刚经和心经

  1. 金刚经
  2. 心经

金刚经

  1. 金刚经的结构,对各种虚的概念和实质物体,一切能命名的东西说 no,语言格式是:佛说 x 非 x 是名 x。这就是道德经说的道可道,究竟真实可以说,但是说了就假,说了就是术,从术悟道,得到了道之后,用的时候反着来,以道御术,以道生术。佛说阿鲁多罗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非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道德经说的道,儒家说的天(不那么准确,意会吧)。后面 29 分又说一合相,这个一合相就是在无穷变化中的这个道,被人们观察到了起了个名字。因为一切野马尘埃,生物以息相吹,死了肉就被吃了无限循环,一切众生生借肉体而生,死散为别物之体,梦幻泡影一样变换,周易说唯变所适,变动不居周流六虚,无穷变换但是能量物质守恒。这个整体就是一合相所指代的那个玩意。

  2. 如是住,降伏是心

  3. 无余涅槃,如果还没有把业消掉,强行不动心,那就是直接模仿告子了,我人众生寿者,这四个普遍的执着,其实都是死死抓住主体,把自己代入之后和世界对抗,总得有个敌人才安心嘛。这样就会忽略道,忽略一合相,忽略六虚之变,变易永不易。

  4. 不住相布施,这就是道德经的德,也就是玄德。住相了就执着了,就代入主体了,就有敌人了,敌人死我空虚,敌人活我烦躁,别人的敌人死我嫉妒,别人的敌人活我窃喜。布施本来是利益众生的,但是如果为了积德为了做好事,任何的念头一起,瞬间就落了下乘。实则是强行拗就了一个新的因果,静待日后回旋镖抽自己脸上。不住相布施可以了解因果,消掉业,也就是消掉之前的一些积习,消掉人际关系之间的积习。住相反倒是增加业,还不如啥也不干呢。

  5. 凡有所相,都是假的。那么反过来就是真的,去除概念限制,由众多例子悟道,由术悟道。所谓道就是一种变化规律,一种不能用语言描述不能执着虚假概念的求是,一种第一性原理。(前面说的这都是术)

  6. 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,不住相布施用来脱业的,筏喻,法舟,登岸当弃舟。术是悟道工具,但是术还是名,执着名相好比到了对岸,又喜欢船,结果坐船又回来了,或者变成开船的。

  7. 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。就是心悟,从道生术。而且关键是,还是有法的,道德经说的无为,是精微观察之后的精妙见解驱动了精妙行动,比如某人生气了,忽然感悟到他生气的原因是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,这种情绪无法用语言简单描述,但是体会到了,所以针对这种情绪采取措施,对方就情绪消弭了。这就是以无为法,但是次次都不一样,这就是有差别。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看这个文字,原因一样。

  8. 佛法也非佛法。需要把佛法扔掉,那也是法舟,佛给某个人说的,适合那个人的,决不是真理,真理是说不出来的。

  9. 佛教渐修的四果,不应期待,一旦期待或认知执取,那就就不是果位,而是妄念了。好比打坐不能期待自己有神通,哪怕真的身心舒畅,那也不能追逐这种状态,否则就是入了魔境。

  10. 庄严非庄严。什么庄严道场,骗人的啦,是相。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参看 6,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。

  11. 牛逼

  12. 牛逼

  13. 波若波罗蜜多,金刚,是非金刚,是名金刚,起个炫酷的名字而已,真要是个明白人这本书都该扔了。庄子说这就是古人的糟粕

  14. 离相,脱执,忍辱是非忍辱是名忍辱,发心不是发自己,否则又着相,忍辱是干啥?目标是为了消除业,而不是为了装高尚。没事干找侮辱,那就是烂好人了,袭义了。

  15. 牛逼

  16. 因果不空,业报解脱也要时间,积累了那么多,做了半辈子坏人,怎么让大家相信你与人为善了呢,总得费点力气吧。性格焦虑抑郁了三五年,想回归轻松,总得花点力气吧,打坐一两天就想恢复?业力深着呢,就像以呵气化冰山。这段的背后含义是,法是管用的,但是一两天没见到结果,就换一个扔掉,哪条船都能过河,且走到河中心会渐渐发觉,所有船的共性。只有换来换去的人过不了河,在港口疯狂比较这些船的涂装是不是符合今天的五行。

  17. 本性尘蒙,妄想烦恼相,都是执取,天命本性具足,中庸说的修道之谓教

  18. 说诸心,是非诸心,是名心。大家都喜欢逐境妄想,逐物意移,今天拿到了这个奖就一定好,今天吃了这个减肥餐就一定健康,疯狂追逐相,没有反馈,极度痛苦。正解应该是反观内照,潜心反思,三心不可得,过去未来和现在都是没有必要追逐的,做好手上的事,不要妄想执著内耗精力。懂了这个那就懂了别人的妄心,反思自己代入就知道了,于是也让着点别人,甚至哄骗一下别人。

  19. 牛逼

  20. 佛说自己这具足色身,是非具足色身,是名

  21. 说法,非法,都是随境而说的,如镜映物,如来从未说法,就连听法的众生,说是众生,是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说法的听发的,两相缘起假合,凑了个法会,讲完了各自而散。

  22. 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天命之谓性,这个绝不是捡来得到,而是擦亮悟到。如果相信是捡来的,那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运气不好没捡到了,进入了投机的心态。

  23. 法平等,性善,佛说善,是非善,是名善。孟子说性善,也是名善,内心持志如有分别善恶,那不就是堕落之源么,参见孟子关键概念,对内持全志。

  24. 牛逼

  25. 不作度众生之念,那是妄念,大乘发愿,这个愿很容易发歪,发愿为了啥?为了自己成佛?那就入魔了吧。相率而为伪。身边的人也是,各有业力,应以无为法渡,渡而不恃,是为玄渡。

  26. 以色相见声音求不得见如来,如来说色相,是非色相,是名色相

  27. 你不是说如来没有相吗?那我反着钻牛角尖说如来不具足,整个乞丐装弄上,这才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就执非法了,不能这样说诸法断灭。执法相和非法相,这一正一反都是傻子。中道在中间,但是执中无权犹执一,那中道在哪呢?在无为法的精妙观察里。

  28. 福德不贪,才能无量,贪了的,就有数字了,总有耗尽,玄德

  29. 解释什么叫如来,无所来,无所去,如同来了,如同本来面目。佛说来,是非来,是名来。

  30. 一合相,其实这里说的是一种假象,是不应该执取的。而道德经说的道应该补充为:一合相+正等正觉,或者缘起假合的一切+自性本空。

  31. 我人众生寿者见,这里不是四相,而是四见,见就是知见,就是见解,不能在这个见解上执着,是非法相,是名法相

  32.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因为有为有执取,执取之名,会随着一合相的变动而消弭,变动规律的描摹参见周易。佛家说成住坏空,周易的消息卦。

四句偈 文法上说的应该是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或者是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但是无所谓,解释很多,本身这四句就是个法相而已,不用在意。总结大意就是什么身、心、法、如来相、众生、布施、种种一切相,都是虚妄,代入名相角色,并且在这上面做文章就是有为法,反过来不执著,做还是照做,但是如同如来说法由道生术,利益方便,消弭业力,为而不恃,功成不居,功也不去。

注意金刚经的行为结构:

  1. 须菩提提出最根本问题,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。这个问题被世尊翻译为:无上正等正觉。搁在王阳明这叫知行合一。
  2.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第二品世尊给出了最高回答: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须菩提没懂
  3. 二品到二十品,世尊一直在掰扯名非实,不可执。须菩提懂了。
  4. 二十一品,慧命须菩提已经懂了,和世尊确认前面说的各种事情,检查作业。直到二十六品,说了四句偈。这里的如来,不是佛陀本人,而是代指一切根本佛法。
  5. 二十七品到三十一品,世尊建立在须菩提已经懂了的前提上,开始说更精深的东西,所谓精深就是平常没机会思考或者观察不到的东西,比如十一维宇宙这种能摸到想象不到的概念。这些概念包括:
  • 不生断灭见,非法相是另一个极端
  • 玄德,不能贪受,贪受了就有限了,有限就终究得完蛋
  • 如来不是如来如去,那还是执着,如来是无来无去
  • 一合相,大象,微尘到至大一合,都是相
  • 知见,互相不要攀缘无限纠结了,知见不互生,去掉法相
  1. 总结,有为法泡影,贪取福德就是自降格局,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无所住而必须生其心

心经

原文: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;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罣碍。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“揭谛、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”

  1.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都是空。眼(界)、耳(界)、鼻(界)、舌(界)、身(界)、意(界),都是空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都是空。

  2. 但是空是缘起性空,而不是真空顽空,因为这个空是不增不减的。

  3. 空变化万端,聚集和离散也像泡沫一样。所以十二因缘也只是对于变化的一种描述。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这样循环的,道家管这个变化规律叫做反者道之动,也就是转一圈又反回来。

  4. 十二因缘是个比喻,是名,是非十二因缘。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十二因缘,也不存在十二因缘消弭殆尽的一天。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  5. 苦集灭道也是名,智也是假的,往空里捞摸,如同水中捞月,亦似壁里安柱。所以本质上没有所得,得这个概念就很假。

  6. 以无所得故,才能扔掉名相执着的游泳圈,远离逐物意移,远离颠倒梦想。

  7. 过去过去,到彼岸去,这什么咒啥意思。意思是不能纠结方法,应该勇猛的一把过。当然这个含义不好把握体会到,举个弱化的例子就是孟子概念的对内求全志,试图让自己弱化点标准,那就永远过不去了。


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