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心

  1. 尽心上
  2. 尽心下
  3. 【行文结构】
    1. 【上】

尽心上

尽心乃是儒家心传,孟子的语录集合,建议和大学中庸互相参看。

  1. 尽心才能知命,存心,收放心,养性,持志无暴气。对于命的态度是夭寿不贰,不生二心,修身俟命,这样立命。

  2. 莫非命也,顺受其正。正就是不能浪,做好自己的,接受命运。

  3. 追求分两类事情:第一类求之在我的事情,就是操存舍亡,志于仁义,当然尽力而为。第二类求之在外都靠运气的,就得之有命了,不要太在意结果,这就是顺受其正。

    注意这段关于顺受其正的命,是一个核心概念。孟子的核心概念大概顺序是:言必称尧舜,万物备于我,性善,这破除了疑惑,树立了基础。集义袭义之辨破除了幻想执着,看到了真实的世界。持志无暴气,养浩然之气,顺受其正,居仁由义,由仁义行,这开始走上了修行的道路。智巧圣力,达到靶心,反求诸己,没打中不是自己左右的就不要在意结果,自己能左右的就绝不打折扣。

    中庸将这段总结为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孟子一书做了详细展开和辨析。

  4. 反身而诚,万物皆备于我,众生皆具足如来法性。反身而诚,这就是忠道。强恕而行,推广而行,王道感召,这就是恕道。夫子之道,一以贯之,忠恕而已。

  5. 众人日行道而不知。

  6. 耻就是义之端,群体生活才有耻。

  7. 人知之不知,这都是命,嚣嚣悠然自得。穷则达则,这都是命,都要顺受其正。

  8. 豪杰之士,虽无文王犹兴。这就是求则得舍则失,不靠人激励而自行。

  9. 霸者之民每天欢欣鼓舞,王者之民皞皞。前者太激动了,后者很平淡。太激动了欢欣鼓舞天天喊口号,怎么能持久呢。使人欢娱高亢,必然是有违道干誉之事。

  10. 仁言不如仁声(行仁政有结果的好名声),善政不如善教,教化才能得人心。求是求实,更求教化而不止于善政。

  11. 良知良能,就是四端不学就有,但是一旦发挥出来,就沛然莫之能御,就是尧舜。没什么区别。

  12. 有所不为而能有所为。

  13. 生于忧患,困而知之。

  14. 大人正己以正物,从心而发,万物备于己,反求诸己。

  15. 君子三乐,家人安康,自己俯仰无愧,天下英才得而教。

  16. 三乐才是真快乐,甚至王天下都不在这里面。广土众民君子欲之,但是乐不在此。中立天下定四海之民,君子乐之,而不以之为性。君子的性在哪呢?就是穷达都不影响,仁义礼智根于心,四体充实。

  17. 即使粮食多的像水火,照样有人吃不上饭,今田非古田,今粮非古粮。

  18. 成章乃达,仁义扩充到一定地步才能容光照耀。

  19. 都是早起勤奋,但是舜臣和盗跖之流的勤奋能是一回事么。差别在于利和善。

  20. 杨朱和墨子,正好是两个极端,一个极端自我,一个极端无我。子莫主张在他们中间取一个中道,这是中庸了,执两端用其中。但是孟子说执中无权,犹执一也。权就是秤砣,用来掂量实际的情况,权变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如果无权变,就是在袭义,用过去的概念来执着,就是执一。举一而其他百物都废了。这是孟子亲自讲解权变和中庸的精髓,就是实事求是。

  21. 人饥渴到了极致,吃啥都香,根本品不出味道,人心也是一样,枯槁到了一定地步,什么牛鬼蛇神都能相信。孟子接着就说柳下惠不改变他的操守,意思是心志饥渴也不会随便降低自己标准。

  22. 掘井九韧打不到水,就是半途而废,前文讨论圣和智,圣就是力量,力量不足。

  23. 尧舜性之,以之为性,合道。汤文武身之,以身践道。五霸假之,借用道义名头。借用的太久了,迷惑性很强,大家怎么能判断它真的没有道呢。

  24. 伊尹之志

  25. 素餐,君子劳心,治人,吃俸禄,原因是食功,宣扬教化。

  26. 齐王子垫问,士每天闲的无聊到底在干嘛?孟子说,尚志。居仁由义。

  27. 陈仲子就是前文出现的那个极其廉洁的人,孟子说给他国家他肯定不要,大家都承认,但是那只是小义,他有小义未必有大义(大概率没有),因为陈避兄离母,不顾人伦。走了接近墨子的路数了。

  28. 桃应又设计一个难题,说舜倒霉爹杀人,法律是他命皋陶设置的,咋办。孟子说舜不能打破法律,但是可以试图拯救他爹。潜台词是看谁快,是拯救快还是抓人快,反正就陷入了戏剧冲突了。实际上这里孟子回应的不是要不要破坏法律,回应的是桃应的深层次疑问,那就是天子之位是不是重要。孟子说的是对圣人来说天子之位就是不如仁义重要。

  29. 居移气,养移体,持志,无暴气。风水,天天住在阴暗潮湿的北向房间,人也阴郁了。

  30. 猪狗之交,不光要食,还要爱,还要敬,还要恭敬有实,前文举了好多例子,那些不合乎礼的,大多是恭敬无实,故意逾越礼。

  31. 四端充实,浩然之气,贤人践之未尽,而圣人可以践形。

  32. 齐王想打折扣短丧礼,折扣一开,戴盈之十一税。

  33. 君子之教五。雨化,成德,达财,答问,私淑艾。雨化就是本身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,颜曾之徒,缺的是印证和肯定。成德是冉闵,达材是由赐,答问就是万章,私淑艾就是孟子学孔子。

  34. 公孙丑想打折扣,说道牛逼了,能不能下降一点让老百姓享受到呢?孟子说,引而不发跃如也,拉弓当拉满,规矩下降一点就破防,前文备述多次。

  35. 有道无道,选择不同,但是都是合于忠恕达道的。没听说以道殉乎人的,道是自己的事情,怎么能投射到别人身上去呢?别人好我就好?愚忠自己死?万物备于身,道亦在我身,外求的都是袭义。

  36. 公都子问为什么孟子不回答别人问题,孟子说他们有所挟而问,不想回答,贵、贤、长、勋劳、故交。这种有所挟的,敬礼而无实。参看第 30 条。

  37. 不该停就停,什么都能放弃,又是移动心志的小尺子了。该厚的地方薄了,别的事情也能薄,一个道理。进锐,退速。货悖而入亦悖而出。霸者之民欢娱。这都是中庸的核心思想,假如不能从容中道,移尺子,挟蛮力,拗意志,将同归于废弛。引发感情波动的,没有发而皆中节,后续麻烦有的受的。

  38. 亲亲人,仁播民众,爱物。这个等级和层次不能乱来。搞错了就开始袭义,开始生贰心(写成贰就是想特指二心)。前文墨子徒弟问孟子厚葬的事情,就是贰本了。

  39. 解决主要矛盾,当务之急。这个和 38 说的层次一样,搞错了层次,试图绝对平均,那麻烦就来了。

尽心下

  1. 梁惠王不大行,仁人以自己所爱的推广于天下,行恕道,参见梁惠王章句的与民同乐,不仁的人以自己不爱的推广于自己爱的,甩垃圾于天下。公孙丑问为啥这么说,孟子说,梁王打仗最后打到派自己子弟上前线了,这就叫以自己不爱的(死亡)推广于自己爱的(子弟)。为啥春秋里面看到战争都说不义呢,因为只有上讨伐下的道理,而没有自己平辈掐架的。书上说武王伐纣流血漂橹,这是错误的记载,尽信书不如无书,因为武王仁义怎么可能打这么惨呢,那是纣王军队自相踩踏导致的。孟子又说,爱打仗不行,征意思是正,怎么出发点变成了战呢。

  2. 孟子说,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下学可以言传,而上达必然是心悟,默识心通。万物皆备于我,振起自新。

  3. 舜无论在何种情景都很自得,宠辱不惊,就像固有状态。心态就摆正了,莫非命也,顺受其正。不以贫贱慕于外,不易富贵动于中,无预于己。

  4. 杀人本来是安天下的,却用来叠仇恨,设关卡本来是防御暴徒的,却互相画地攻击做残暴,道搞反了。

  5. 参见前文齐人有一妻一妾。

  6. 周全于德,邪世不能乱君子之心。这不是说大话说要自己乱世也要树好道德标杆,而是指思考从仁义角度出发,从利害条理和人的立场目的出发,就比较容易观察到真相。

  7. 珍惜名誉的人,让国都干得出来,不珍惜的,随便让点吃的都面色不悦。

  8. 不信仁贤不讲规矩不修政事,国家就乱了。不行仁义得国可以,靠运气,得天下天天都好运气,那就不大可能了。

  9. 民为贵,社稷祭祀没效果,换个神祭祀嘛,君不行,换个君,民是没法换的,所以民为贵。

  10. 圣人的象征作用,激励人励志。

  11. 人和仁,合而为一,就是道。率性就是道,性本善,气禀蒙蔽,修道为教。

  12. 孔子去鲁,参见前文。孔子困陈蔡,因为上下无交,注疏说君臣皆恶不可交。反过来如果不想被困,就要避免上下无交。

  13. 貉稽说自己被小人八卦中伤。孟子说,别难受了,大家都这样,孔子被人中伤,忧心悄悄。文王被人中伤,也不去殄灭那个人的恶意言语,但是自己的名声(厥问,声闻)仍然不损害。文王处理的很好啊,去辩解反而引起对方兴趣,还不如做好自己,小人们其意自败。

  14. 贤者以自己的明德,振起别人明德,今天的人用自己的糊涂试图教别人明德。

  15. 孟子劝说高子,你顿悟了也要渐修,茅塞需要常开,求则得之,以圣为力久行之。为啥这么说高子呢,马上就看到高子来秀,高子说,禹的音乐就比文王的好,因为钟扭绑绳子的地方都磨坏了,一看就老敲。你看吉他大师为啥是大师,因为大师的琴都磨破了。孟子说,傻孩子,人家就是换了把琴也有可能啊,你咋净看点这细枝末节的,参见尽心上最后一段。

  16. 齐国又饥荒了,陈臻说,夫子又要力挽狂澜登场劝齐王开仓赈灾了。孟子说,你听过冯妇徒手搏虎的故事吧,我每次都上,结果成了救灾队长了,与推行仁义达道简直是背道而驰了,士都会笑话我的。

  17. 孟子说,眼耳鼻舌身意想要得到满足的欲望,这算本性。但是对于这些本性是否被满足,还有命的限制,富贵之极仍有品级限制,还有寿命限制呢。这就是求之在外,看命运了,不在意结果。但是对于第一类求之在内的,例如践行仁义,崇礼求知,实事求是,主持风气,这些本来也可以托辞为命,但是君子不这么认为。仍然认为自己应该尽力。这一内一外,理顺了就是君子,理不顺就是神棍。建议翻看尽心上的顺受其正下面几段。

  18. 浩生不害问孟子乐正子是啥人,孟子说,在善信二者之中,但是在美、大、圣、神之下。中庸 20 章之后,描述的赞天地之化育,与天地叁,这些就是美大圣神。尧舜难么?这些宏大词汇引起人的崇敬同时疏远了,这反而不好,道在切近,求得舍失。

  19. 参见尽心上 20 段,子莫执中,执中无权犹执一。墨家逃出来觉得这些人手拉手相率为伪,还不如自私点(一个极端总是离另一个极端更近,二者离中间中道都很远)就入了杨朱门,杨朱门出来又最终归于孔孟。孟子说,他们回来接受就行了,骂他们干啥呢,下什么拴马桩啊还,太激烈那就大概率失了圣贤之道了。

  20. 征收不能太狠,诸侯以土地人民政事为宝,盆成括知小而任大必遭殃。

  21. 孟子在滕,丢了鞋,大堂经理说,肯定是你门下人干的,你来者不拒,往者不追,不大行啊。孟子意思是说,他们来的时候是向道之心,又不是来偷窃的,所以我来者不拒。事实上孟子也拒绝了好多人,以拒为教。

  22. 有所不忍心,扩充到那些麻木的地方就是仁。有所不为,扩充到悄悄为所欲为的地方就是义。义实际上是人和人的关系,所以这里说穿逾,意思是明里暗里窃取对方好处。孟子还举了个很精微的例子,说话时候能说不说,不能说瞎说,这都是为了从别人那蒙蔽窃取一些各类形式的好处。这也是义很难辨析的地方。

  23. 所坚持所守的简约,所施所适用所使用的广博,这就是善道。守真一言而已,实事求是一言而已,所用无穷。这就是可行的善道。修身而致于天下平,不能自己思考不承担重任,甩锅给别人。

  24. 尧舜自性扩展为道,汤武以尧舜圣贤之道所感而反修自性。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都不无所谓,最终君子行法俟命,合于道。

  25. 游说大人,为什么要藐视呢?因为这里需要游说的都是一些庙堂高广华丽的假大人,而不是圣贤。圣贤不需要游说了。我本来也不欣赏他们的假华丽之道,何必害怕他们。

  26. 养心寡欲,所存就多,守真志才能满。不是欲不好,那也都是本性,只是放任欲念飞扬,不一会就累了,还陷入空虚。

  27. 曾子的父亲喜欢吃枣,曾子一吃就想父亲,仁也,也解释了避讳要避讳名字,避讳姓那可太多了,避讳皇帝更是呵呵,哪跟哪啊,避讳就是发扬仁道,亲爱自己至亲而已。

  28. 仁人生而知之,狂有志向,狷有所不为,最差就是乡愿,好好先生,就是德之贼,因为最像圣贤,他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,但是似是而非混淆了仁义之道。恶紫夺朱之正色。

  29.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公孙丑章句下,车夫问孟子为啥看着不高兴,那是因为王道几希。

【行文结构】

【上】

(一)名言身心性命之学,尽心知性,修身立命;
命有所正,当其命也,求有得不得之分,内则性也,外则何加焉;
诚意正心,求仁不远;
众则不察;
(二)众虽不察,而不可不向善;有耻且格,亦为众也;
好善固忘势,穷达有别,好善无二;
豪杰自兴,自视权贵如坎然;
(三)以物交民,不若以行道教民;道在良知;
良知良能者,性也,端也,圣人能发端,不违本心;
生于忧患死于安乐;
(四)君子谋道立德安天下,不事君人;
君子三乐,一曰天伦,二曰行道,三曰化育;
性则仁义礼智,乐则中天下而立,欲则广土众民;
得此三者,譬则文王;
(五)学有向,有工夫;
向在善,不在利,执中无权不为允;不以饥渴为心害,亦不过执;
工夫犹掘井九轫,不可自得;
自以为得则如五霸之假德,真德则伊尹之放而后反;
(六)士固有位,不必耕而后食;
尚志,修身也,居仁由义,以俟大人;
不以小廉沽名,不以高位害仁;
至于广土众民,心之所局,亦可以养性;非谓财帛之恭敬也;
恭敬而无实,不诚;不诚则不能尽性;
(七)短丧,废大本也,一年治丧,犹掘井九轫,不为仁也;
事有不行,行必以道;故君子有不教,教则必以正;
学则不避难;不以道殉人;求道固难,心必诚,行必正;
亲亲、仁民、爱物,本末固在其中;当务之急,务在大本。


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