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章上
万章问的问题,看似没什么干货,大多是尧舜禹汤文武还有诸多圣贤的野史。且不说真正历史上这些圣贤是否光明正大,单从孔孟之道来说,这些污名其实是一直以来好事者串闲话而来的。你看那个孔子都住在小人家里试图上进呢,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。小人的闲话众口铄金,这是欲申大义与天下人的宿命之毒。哪怕谨慎如孔子处处力求合乎道义,仍然可以编造嘛,莫须有嘛,你怎么就经不起怀疑呢?先怀疑你个五百年再说?闲话迎合的是人们心中早有的预期。孟子尽力辩驳,甚至不惜骂街,指向的也是大多数人的心中之贼。杨墨在明,心中贼在暗,甚至抓不住尾巴显得强行辩驳。
万章问:舜怨恨父母吗?
潜台词:舜试图让我们孝顺他真的孝顺么?真的不恨么?
孟子说,没辙啊天下就之,仍然如穷人无所归一样难受。用天下之重和这个比较来证明舜其实还难受于他的倒霉爹。万章问:为什么不告而取?
潜台词:你说诗书礼法,自己带头破坏。
讲到象谋杀他未遂,问不识舜是否知道象要谋杀他。孟子答当然知道,用合乎人情的办法欺骗君子,君子为什么不会拆穿呢?因为不敢用臆测来断定,只好无罪推定,这和法律一样。
子产和飞鱼的故事,知者不言,挫锐解纷,喜怒哀乐中节。万章问:舜为啥只是流放象而没杀了?
潜台词:是不是作仁义秀? 抑或是随便外放实权坑害当地百姓?
孟子说,舜给了富贵,但是没给实权,还要常以政接见。考虑的很周到。咸丘蒙问:听说舜登大位之后看到父亲就局促不安,孔子都说这天下 die 了。
潜台词:舜就是怕爹,美国 MIT 著名科学家孔子都指出,那时候很危险。
孟子:齐东野人!舜根本就没登大位,只是摄政了好久,这时候天子是尧,舜的倒霉爹北面拜谁呢?咸丘蒙问: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,所以舜的倒霉爹为啥不是臣呢?
潜台词:当了王是不是爹妈也应该是臣
孟子:傻孩子你断章取义了,北山那个诗说的是普天之下事情这么多都是王事,但是好像就我一个臣子勤劳王事,天天九九六忙不过来无法照看父母。你完全理解为王权力地盘无限大了。那是霸王。万章问:尧禅让给了舜,是这么回事么?
潜台词:天下可以这么送来送去么?
孟子说天下不能与人,是天下归心于舜而已,推荐是推荐,尧给了舜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,把舜推荐于天,天也就是老百姓,是群体。舜食功。万章问:夏传子,家天下,是这么回事么?
潜台词:禹有私心
孟子说,没有,举闲不避亲,食功。而且尧舜禹是有德行有天子推荐上位,夏商周是有世袭有桀纣一样的下台。尽量保证在台上的是合适的人,并且有贤臣会辅佐,像伊尹一样放逐规劝。所以孔子说其义一也。问完禅让和世袭,万章继续追问贤臣辅佐:听说伊尹就是个耍手段上位的人?
潜台词:贤臣上位路径也有些耍手段的,你不是说莫之为而为是天,莫之致而至是命么,咋能耍手段跟天子讲烹饪技巧上位?
孟子:伊尹种地的,派人请都请不来何况玩手段上位呢?玩手段是本领不足的不自信,何况那个是墨子写的故事。而且先知觉后知,这是先知的责任,也是读书人的责任。圣贤有的是疏远有的接近,都要合乎道义,洁身自好,昨天耍的手段会成为明天的笑柄,齐王和魏王的地方我们看到孟子讲好几次了,不能枉尺直寻,内心就不能试图度量,击溃绝对防御。万章问孔子,说住在卫灵公的宠臣家里是么?
潜台词:是不是为了博个上位的美言。
孟子说:好事者编造的,弥子说孔子住我这能让他当卿相,孔子说有命,不去。进退以礼住在陈湣公家里,对方十分敬重孔子。孟子说孔子不是不挑地方不挑人的人。万章问:听说百里奚五张羊皮给自己卖了去秦国放牛,就是为了游说秦穆公,有这事么?
潜台词:和伊尹讨论厨艺一样,有点太耍手段了。
孟子说,怎么可能,他也不是笨人,知道虞公劝不了就跑路了,这就是智慧,而秦国是早听说他大名而推举出来,史记里是另一个故事,说秦国故意用五张羊皮换他一个老朽之人,以免引起别人的疑心。
万章下:
串完闲话,孟子开始给万章说一些原则和坚守的问题。前面万章疑惑的就是圣贤是不是没有坚守,八卦故事里看着反正是没有。
孟子先讲四个圣贤的坚守原则:
伯夷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,这就是内心树尺子了,许行的翻版,只是他可能坚持的稍微持中一些,所以说他圣之清,但是狭隘。
伊尹是天下有道无道都出来,因为有一股先知觉后知的坚守在,士的精神,先天下后天下。所以说圣之任者,以天下为己任。
柳下惠就是管你外界如何,一律隔开,实际上是告子不动心的路子,原则是坚持了,但是少了人情味,表现是平和了,但是不恭。
孔子是道理要离开鲁国了,人情味还是要慢点走,如果是柳下惠就直接走了。既照顾了道理,又照顾了情绪,这一点十分细微,但是十分重要。中庸的要点都在这里,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才能叫做和。为什么非要提情绪和人情味,可以扪心自问,被自己强行理智压制的情绪是不是换了形式发到了另外的地方去了,所谓迁怒。
所以孔子金声玉振,指的是开始作事依照条理,“兼总条贯,知至知终”,最后收尾也符合条理,情绪中节,就是佛教说的毫无额外的恶业积累,平了这段因果,而不是引起了新的因果。
孟子说智就是技巧是明辨,圣是力气,力气可以走到目标,但是中不中却不是看力气,二者要配合起来,前三子的状态就是力有余而智不足,没什么变通。另一个角度来说光靠智力只能开端和明辨,任何事情在中间肯定是各种人来串闲话,孟子推行王道,万章已经串了好多闲话了,如果孟子的圣稍微少一点,自己的情绪被外界闲话带着波动起来,早就失去目标了迷失在半路了。这就是为什么说圣是力气,可以最终达到目标的原因。
万章问如何交友,孟子说,不挟地位而交友,依凭德行交友。实际上有些人是不会成为朋友的,不要硬凑。即使是权力再大的大国国君也是有朋友的。贵贵尊贤是等价的。
万章问交际何心?持有何种心思?孟子说恭,万章说那么如果却之不恭的收礼,又是不义之财咋办?孟子说,尊者赐你,你反复怀疑是不是不义之财就已经是不恭了。万章开始经典的延申设想:我心里拒绝了,但是我找个托词说可以么?孟子说你搁这叠 buff 呢,你弄这么机巧并无意义,这里和许行的廉洁一样,根本无法讨论尺度。所以孟子说交往合乎道和礼就收着,参见前文齐王送他东西不受,因为没理由。实际上孔孟之道很简单就是合不合乎规矩,不去过分的怀疑和展开无穷无尽的机巧。
万章继续展开追问,一个杀人越货的人和国王送你东西,本质上都是抢夺取之于民,你为什么说杀人越货不行,国王就行?实际上这里杀人越货就等同于最基本人类原则了,群体生物不杀同类。而国王,本来就是劳心者治人食于人,难以评判他是不是廉洁,也就是前面许行的辨析。孟子说你非说国王都是不义之财,那是“充类至义之尽”,就是举极端例子钻牛角尖的意思。
孟子又举了孔子的例子,说鲁人争夺猎物,谁抢到算谁的,孔子遵从民风也抢,难道这是抢夺老百姓的财物?万章问,孔子做官行道干嘛抢猎物呢,孟子说,孔子规定了祭品,但是没用四方之食供奉祭品,只能抢。万章问,这么窘迫为啥不走呢。孟子说,孔子总要试验一下,不行才能走,所以总在迁移,有些君主向善做不到,有些是单纯尊敬他养贤。孟子又说,为仕不是为了穷,但是有时候也是为了穷,因为穷被迫去为仕,就只好收敛一些做卑微的仕,这就是权变。因为如果不是有能力有主张去为仕,只是读书人穷的没辙出仕,怎么敢身居高位率领天下蒙头狂奔呢,别帮倒忙。
万章又问,为什么仕不能随便跳别的诸侯呢,孟子说失国才能跑路,这是合乎规矩的。再者周济就接受,赐予俸禄就不受,因为食功啊,无功不受禄。
万章又问,上位者怎么周济馈赠呢?孟子说,不能老用君主的由头去送,这样对方老得谢恩,你这哪是尊重贤者呢,这是立威。合理的让具体的部门来管,就行了。
万章问觐见的原则,孟子说,没职位就不去,等着召唤,那是礼贤下士,自己想机巧去了就是万章上里面的伊尹百里奚的八卦了。
孟子问,君主为啥想见贤人呢?万章说,因为是贤人。孟子说那就更不该叫召唤了。子思听说与仕交友很不高兴,因为不够格。齐景公用旌旗召唤虞人,虞人就是不来,是因为不和礼节。孟子是在比喻,不用召唤贤人的礼,就不该去。万章问孔子为啥喊他就跑过去,孟子说这就是因为有官职在身。
孟子告诉万章,如何交友,和周围的人交友,和天下人交友还不够,还要神交古人。古人历史上未必是那么回事,但是神交的一定是好的,这实际上是和理想圣贤交友。
齐王文公卿,孟子说有血缘关系的劝谏不听就放逐,伊尹故事,异性的公卿劝谏不听就会走人。这也是权变。
万章说的都是最难描述的人和人交往的原则,不按规矩来也能活,但是君子不由,核心在于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那段,孔子讲礼,但是在中间沁润人情。礼可以让人进退有据,不至于被齐王收下当狗,击破绝对防御,但是人情让人有始有终。圣之所以是力量,是因为喜怒哀乐的中节可以让人反弹最小,坦然行仁义之道而不是用一股蛮力意志顶着自己走,直到有一天忍不了了掀桌子。
行文结构
【上】
(一)万章所疑,亦诸子所以攻讦,孟子答以仁义不易;
仁义不易,而时移世易,故礼有相异,行有不同;
唯仁义至诚,能察诸礼精微;学礼以知仁义,仁义以率礼;
(二)舜不怨,反其仁;
恐其仁不能事亲,恐不孝;
天下为草芥,唯事亲为本;
事亲,仁之本;必告,事亲之礼,不能害事亲之仁;
象以兄弟道进则喜,为能悌;
后封之有庳,为人不失人,为君不失义;
(三)仁义者,礼之本;礼不能害仁义;
瞽叟北面之语,礼害仁也;父不得而子,仁人大化也;
以天下与人之语,礼害义也;如求天下者,求天下于天则合于义,以其求于天下人也;求天下于天子,则谄媚骄纵无不为矣;
继不若禅之语,礼害仁义也;禅、继不二,在臣则修身以仁,成天下以义,礼之所因,人之成事于天下也;
(四)仁义礼智,可以察人鉴事;
仁者不枉己,故知伊尹要汤以道,不以烹;
义者不为怅爪,故知孔子以礼进、以义退;
智者不自污而求遇,故知百里奚不自鬻;
【下】
(一)以四贤论智圣之别,诸般调理始于金声,而兼备于身谓之玉振;金石丝竹皆器也,能谐之谓之知乐;能于大乐中析金石丝竹之声,为能教乐;此即本篇所为;
三贤者非不贤也,清、任、和,犹金石丝竹之一,条贯之至,兼总不达,不可以为圣,然可以假修真,能诸般兼修,亦君子之道;
(二)程子之注着眼,可知焚书之所因由,在使天下失旧礼;而新礼不能一蹴而成,为其袭义而不能率之;
(三)友德不友资,有资则非友之道;
尊贤如贵贵,亦好德如好色之谓;可以为友;
(四)交际以义,仁者知真义而不害于形;
杀人越货者,虽交之以道、馈之以礼,而不取者,不以资恶也;
诸侯取民不义而受之者,将有以推礼正行也,受之、得其位,而礼不能推、行不能正,则去;去斯可矣,为贫亦有时而可。
(五)尊贤以礼,使无其位;
士不托诸侯,受周不受赐,皆礼也;子思不受馈,以其心非礼也;君侯与士共天下以礼,士之尊上与君之尊贤,其心一也,非以位凌之而嗟来之也饿。
故曰庶人不见诸侯,见则无当其位;以位友德,恶也;以德友德,招贤以贤人之道;故友善士而为善士,以德友德也;
(六)以位,谏之不听,则贵戚易位,异姓去之。以无死过之责也。
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