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惠王

  1. 梁惠王上:
  2. 梁惠王下:
  3. 【行文结构】
    1. 【上】
    2. 【下】

本篇以“梁惠王”为题,因为“徐州相王”的缘故,梁惠王和齐威王成了当时臣不臣的典型靶子,梁惠王一篇中,探讨的都是为君侯者如何存心存道的问题。
读梁惠王篇,至少有两条线要看清,第一条是孟子对无道之君的态度和话术,引出孟子儒学的根本来;第二条是所有君的托词,其实也是每个君子修行时的怠惰,孟子由此引至第二篇公孙丑篇对学生的教导来。

梁惠王上:

上篇结构严整,先明言为君者当言义而不言利,为君者当以天下利为利,力行为善,稍有不足则为恶,故需兢兢业业,保民而王。

梁惠王的各种掩盖方法,对比我们日常对于自己行为的掩盖。

  1. 上下交争利,上就不配有利么?上指的是分配者,已经是公的一方,不该抱有争夺自己私利的小家子心态。什么是财富,控制力是财富。自己已经是王了,心态还是个小民,争强斗气。
  2. 尽心移民,用无用功疯狂加班掩饰自己的真正努力。掌握周期掌握分配,与民休息。始作俑者为什么可恨,因为以假象和后退掩盖事实。
  3. 为死者报仇,用集体正义掩盖不仁的事实,同时说晋国牛逼,仁者无敌为什么还疑惑呢?因为仁者看着就很弱,没有挤压透支潜力获得力量。
  4. 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,为什么不似?因为猝然问之,老铁,人要咋成仙呢?跳过了本,满眼盯着末。孟子对以四时和发展规律,九层之台千里之行,本立而待道生,而襄王只想马上杀鸡取卵本末倒置。
  5. 齐宣王问,齐桓晋文牛逼么?也是要称霸的末,而不关注施仁政的本。四端发心,有不忍之心这就是圣贤之本。反求本心的发端,反身而诚。
  6. 远庖厨,不吃饭了么?是尽量远离不去面对冷酷情境。
  7. 不能和不为的区别,仁义并不是做什么超越的事情,而是拨开自己轻慢怠惰小阴暗的云雾力行而已。不是一瞬间平天下,而是把其他的事情交给推恩。
  8. 宣王说大欲望,无非是立一些个不世之功,但是那将面对天下的敌人,掌控所有的人本质上是不可能的,人最多了也只能发出一个号召,树立一个精神,并不能真的控制所有人,帝国主义是纸老虎,威慑也是纸老虎,所以比缘木求鱼还危险,会挂掉。还是本末反了。
  9. 为什么又要说自己昏悖做不到夫子教我,因为掩盖啊,还处在交争利的心态里难以扭转本末。不肯给民恒产,既害怕民众有了恒产不听自己,又觉得孟子说的仁政很有吸引力,如果夺得天下之后不能吹牛逼不能享乐,那要天下何用呢,陷入了价值矛盾。根本也不能理解长而不宰的玄德。

梁惠王下:

  1. 宣王好世俗的乐,其实本质上是有点怕,并且听腻了仁义道德的话,想搪塞孟子,孟子说的却是与民同乐。与民同乐的前提是民喜欢王,王追求的享乐,自己觉得不好,所以躲着孟子,其实那是末,如果王的本是爱民,那么大家自然愿意看到可爱的王,甚至喜欢讲段子调侃王。王机械的把仁义视作苦修,苦修顽空,着相了。
  2. 聊起周文王的园囿,和文王的娱乐,因为百姓的娱乐够生活富足可以同乐,王的麻烦在于他想要的是特权,而不是想要享乐本身。想要的是站在万民之上,而不是水德善利万物而不争,偏偏想争一下利。要饭也要当丐帮帮主。
  3. 以大事小乐天保天下,以小事大畏天保其国。不仁的人以大事小当然傲慢,不能乐于命运和天理。
  4. 寡人有病,寡人好勇,寡人就是管不住自己躁动的拳头,所以看不惯小国想揍丫的。孟子说小勇不仅不能舒展怒意,而且会引来轻视,哦就这么点拳头啊,那不正面冲突了,背后阴你一下子。黑帮老大也得是仲裁者才有理有面,咋能自己下场打架呢。
  5.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,因为忧的目的是务本,乐是末是表现,如果人君不和民同乐,那么大家就讽刺他。在一个人的世界里,如果一个人不肯休息一味苦修,自己也会精神分裂。出游巡狩,不能流连荒亡,因为那看似是玩,实际上是务本。
  6. 好货、好色,圣人也好,承认自己身上的本性,循理而发挥尽性,推广到天下。普通人要么遮掩不肯承认,要么说自己就这样,这就是所谓放心,本质上回避的是公私和是不是乐于推广的问题,对自己不诚实就是不忠,对别人不推广就是不恕。本质上要求的是特权而不仅仅是权。两者之间并没有别的类型,非此即彼,回心即见如来,反身即可为诚,并没有许多秘密和宏大叙事。
  7. 顾左右而言他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质上是王不能出错,也不敢出错,承认错误就要下台的,他的权力根基来自于从未失败,而不是来自于仁义,属于威权而不是法理的权。
  8. 贤和不贤的查举,还是周围人是不是恭维偏置的问题。
  9. 德不配位,王是位是果,不是本不是因。
  10. 帝王总是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裁剪世界,打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幌子,选择性的接受仁义之道,又要布王道于天下的结果,又不想接受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肯面对内心,心外无道,天命之性都是自己持有的,试图只要好的部分扔了不舒服的,那怎么可能呢。
  11. 齐伐燕,箪食壶浆,还是迁器重器,嘴上的目的和真实的目的(交争利)
  12. 邹与鲁打群架,官员死了百姓没死,还看热闹叫倒好,杀人立威吧,杀不过来这么多人,咋办?出尔反尔啊,世界是个弹簧,这也就是恕道想解决的问题乐。发心不正,结果就是这样,这时候九层之台已经成了,千里之堤已经溃了,没啥办法。
  13. 滕文公说,我以小事大搞不定了,这也不是我仁不仁义的问题了,光畏天也没用咋办?孟子给了两条路,如果自己向来施仁政,民心所向,则学泰王迁国权变图存,如果没有那就只能守正而不瞎作死了,实际上还有第三条路,孟子不乐意指出来的就是挟持民众作为肉盾,摆烂来个又臭又硬,这样就是为了自己私欲了,所以孟子不乐意给出主意。
  14. 鲁平公讲究虚礼之貌,听信谗言不见孟子,孟子讽刺他说行止非人所能也,天意啊。哪有什么天意,鲁平公之所以有奸臣,那是因为他喜欢奸臣讲的道理,否则不会被影响的。这已经是果了,而因早在千里之堤的蚁穴之时就已经种下了,所以孟子只是觉得无奈而已。

【行文结构】

【上】

(一)言义不言利,天下之利则为义,言利在私,言义在公
(二)上有所欲,以为天下欲,则天下共养其欲
(三)为上者,善之不足,则为不善
(四)为上者,不善即为恶
(五)为上之善,非弱国也,强国也
(六)为上无私,能养民,则能强国
(七)保民而王

【下】

(一)好乐之私则乱,好乐之公则天下安——乐主和同
(二)合同,则天下为囿,反之,则庭院不能保
(三)好勇之私则乱,好勇之公则天下安
(四)君利于臣,君臣相悦
(五)好色之私则乱,好色之公则天下安
(六)王为天下牧,有安天下之责
(七)非有天下权,代天下民行事而已
(八)为君贼残,天下共诛之
(九)非有天下能,任天下民专事而已
(十)为君不可擅动,以天下民心为天命,强弱之势不足法
(十一)法强弱而不法仁义,强弱之势将异
(十二)君行仁政,可塑强弱之势
(十三)民心所向,虽弱亦强
(十四)故强弱一时之事,立德为上
(十五)民意效死,可择而处之
(十六)欲求道者,必有其门;过门不入,非门不显,是心不安


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