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孙丑

  1. 公孙丑上:
  2. 公孙丑下:
  3. 【行文结构】
    1. 【上】
    2. 【下】

本篇以“公孙丑”为题,公孙丑是孟子弟子,承接前面“梁惠王”篇对无道之君的驳斥和导引,本篇记载孟子为学生详细讲解本末、修行之事。
上篇讲孟子之齐,以此言进取之时如何在事上修行,先要知事功不是德行,内心充盈方为强,而修行恰恰在事功临头而不迷心的关节上,以本生末,就是为政以德,而人之所以可以成德,源在四端,君子里仁而外取于人,以养四端。
下篇讲孟子去齐,以此言失位之时如何在失意中修行,先要明失意不是失道,势不在道上则求道之人自然失意,甚至要主动辞位,所谓世道,即在于权势财货之与人,以礼以方,所谓学而后臣。非其礼也,万钟之位不求;以其方也,虽国而可伐之。君子之力固有尽时,但养志不可一日或歇,不以身发财,不以财妨身。

公孙丑上:

  1. 管仲功烈,但是卑,仿佛诡遇而获禽,子路是驱驰而无获。正确的手段没有获得,和错误的手段凭运气活千年,怎么看待这个命运的问题。
  2. 管仲晏子一个利一个名,广布天下,难道不好么?孟子说以齐国的基础,王天下都够够的了,基础很关键,纣王基础好,败家还败了好久才败光,文王基础不足,靠着武王周公搞了好多年才王天下。说文王不如管仲晏子效率高,这是没看基础,九层之台起于垒土。
  3. 引出了势的概念,九层之台已经有形,智慧在势面前很渺小不足,有锄头还得等天时(依据农时种地)。齐国是有基础的,但是藤国就没这个基础,问计孟子也很无奈,属于逆势了,只能安守或者跑路。
  4. 为什么事半功倍犹解倒悬,因为百姓已经被压得够低了,利用这个势差,就事半功倍,时机也很好。
  5. 公孙丑问动心,什么叫动心?反义词是安心,止定静安虑得,动心为了求速成,而九层之台不可能速成。如果动心会如何?心外无物,攀援此物则仍然可以攀援彼物,永无休止,为求一个大的功业而动心,那如果有更大的功业机会呢?要不要放弃前面的志向?不动心则如泰山而可以积累,动心就如同没头苍蝇,不断地推翻摧毁。
    告子水平不行,都能不动心,孟子说的是不动心是个基础操作,劝说公孙丑不要畏难不要虚幻的高看不动心,要身体力行。
  6. 养勇:
    北宫黝的养勇之法,是来源于比较和积累,比你更能打,比你更能挨打,直来直去。所守的是必胜,但是有点形而下,只是世俗所谓的勇气,而不是更广义更内心深处更日常更慎独的勇气。
    孟施舍的养勇之法,是从根本上就无所畏惧,从气概上压倒一切,而不是从战斗力上压倒,必胜就是他的心主。比北宫黝高阶一些了,所守的是无所畏惧之气概。
    这俩人只是类似子夏和曾子,子夏和曾子就是一个关注外关注形式,一个关注内关注心。曾子说孔子的勇,自反而缩,千万人吾往矣,守约,这就更高阶,气概会变动,但是反身而循礼更接近天命之性。
  7. 告子的理解是:言、心、气,互相独立,一个没搞定不要强求另一个。隔离心气,就是告子的不动心速成法。
    孟子说:心志无法坚定,不要求助于气。意思是心里没想通,不要强打鸡血硬顶嘛。心志是本,气是末,本没搞定,不要用末来帮倒忙。注疏:急于本而缓于末,犹之可也。
    孟子又说:说话表述不明白,或者事情做不明白(言是沟通内外的,延申为做事情),而不去反求心志,反观自省,不思考,这就是告子不对了。
    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本末是可以互相影响的,但是如果本影响末,那是内心通达,如果放任末反过来影响本(暴气),那就随波逐流了。
    单独持志行不行?也不够,因为气会影响志,孟子举了个例子说明:卖拐,学跛行,学着学着就习惯起来了,正常走路都不会了,气就是外界行为表现,坏事做多了心态自然糟糕。
  8. 浩然之气。孟子说治言,善养浩然之气,治言就是通达深究言,是向外,善养就是集义,逐件事情思考反思,是向内。而告子是直接把言、心、气断了链接,属于冥然麻木无觉知,悍然不顾而不动心。
  9.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,非袭义而取。必每事思考,配气与道义。每件事上集腋成裘,这就是养。否则一瞬间断了言、心志、气,看似得到了不动心的表现,然而不动心没啥用啊,那只是个表现,是末而非本。告子的毛病是觉得心外另有一个道义,觉得得来本秘籍速成一下,而不肯每天反思,试图获取所谓贵人提携,速成和拔苗助长都是试图袭义。九层之台只能起于垒土。
  10. 治言,心外无物,小到生活大到政事,都是有关于言,能事理通达,就知道言的缺失和亢进了。说辞和德行,孔子兼有之,说话作事和德行,不可偏废。为什么孔孟不说自己是圣人,止于至善才是圣人,希望学者务本(心志)。
    伯夷,治进乱退,伊尹,治进乱进,孔子,可进则进可退则退。伯夷高洁有余责任不足,伊尹气概超世责任自担,孔子考虑实际情况,权变而不断,不亢进不衰颓。相同之处在于:三个人都以义为核心,行不义得天下不做,自反而缩。
    接着问,三个人相异之处在哪?(也就是问孔子究竟为什么牛逼)孟子援引三个高徒的话:孔子比尧舜要强,因为尧舜有功但是没有传播没有立教化于天下,百世之王都无法违逆,即使是装也得装出仁德来,圣人就是民,但是出类拔萃。
    为什么在这疯狂夸孔子,辨析的是孔子的进退有据,而伯夷伊尹只是机械执行
  11. 王霸之别,用德化让别人服气,还是用暴力让别人恐惧,强力控制的地方不足百里就足以用于让别人服气了。
  12. 荣辱是仁和不仁的九层之台,是他们的末和后果。
  13. 国家闲暇,也就是无为之大有为之时,尊贤行仁,积累才能成为势。后面说一系列种地抽税,不能关注类似井田这类表现形式,要关注的是统治者如何处理剩余价值,一不小心就被收税的机器所把控了。谁都知道改革好,但是养起来的恶势,一半时也拿不掉。
  14. 四端:同情心,羞耻心,辞让心,是非心。要小心的甄别四端的目的性,如果四端不是发自本性,而是带有沽名钓誉的隐形目的,那就当场变味。
    同情心是推广用的,针对人与人的关系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己所欲不强推于人,仁之发端,拒绝麻木,仁不是为了要誉,而是为了感通天下。
    羞耻心是针对自己,做了不好的事情羞见于大众,是浩然之气集义的过程中遇到的,羞耻不是为了掩盖,而是驱动做更不羞耻的事情。
    辞让针对的是事功利益,其实是为了本末,扩大极致了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玄德,而不是虚假的迎合别人,只是紧固自己的本末。
    是非心针对的是格物致知,道本来无分别,起分别心分辨是非,目的是最终可以混同是非。如果没有经过是非分辨,就是个浑浑噩噩的人,而一旦智到了一定程度,就知道分辨终究不能太过,从而产生一种平等观,这种平等观不是不进取,而是一种权变的依据,是高级的智慧。佛道皆有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是山的三段境界。第一重就是浑浑噩噩,刻板概念,被灌输的概念;第二重是产生是非心,判断裁度实际情况,觉得是非并不是那么简单,有了自己判断,觉得山并不是山;第三重是混同是非,开始发现世界变化的共性,以及天道好还,一切事物周期变化又回归本源,富贵高光终究衰退。然而境界不可强造,世界上没有明确是非,但是不可跳过是非心而获得智慧,是非就是智之端。
  15. 反求诸己,不做杀人的行业,气专伤志。因为仁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不好的结果,众生畏果,达到结果的时候(人役 被逼无奈做了孙子)就觉得羞耻,嫌弃自己做的事情和为人,还不如志心与仁的天爵。
  16. 与人为善,向外的与人为善不能学伯夷柳下惠,接着前文的伯夷伊尹孔子的区别,这里区别在于高洁是一种虚幻追求,如果一味求高洁,就会对负面采取不包容态度,要么伪装,要么偏执删除负面因素。而且伯夷柳下惠天生都是极好的好人,已经到了临近圣人的位置,难以被人指出错误,难以自己发现错误,更难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了。

公孙丑下:

  1.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天时是循环概念,周期消长概念,人可以观察天时利用天时,人可以学习,所以天时不如人和。地利是积累和构造的概念,地形优势比不上人的利用和学习,人还可以弃城而逃,人心最难捉摸,施加恩情人会嫌弃给的不多,不施加恩情人会嫌弃吝啬,得道多助说来容易,任何动作都会有人反对。但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个瞬间让大家人心趋向一致,就会胜利。

    设置再强的密码,也可以攻破掌握密码的人,心外无物。

    注意这个: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,这个话可以反过来理解,君子日常不会驱动
    人去常常战斗,所以忽然一下容易把人心调整到位,才能战必胜。如果一直打,也会逐渐失去民心。

  2. 孟子为什么要吊着齐王不见,诸葛亮为什么要设立三顾之局,建立信用只能用这样的模式,如果提供上中下三策,主公肯定选下策了。专门露出吊丧的破绽,是一种对齐王的暗示。公孙丑和孟仲子没懂这个暗示的意义。注意弦外之音。

  3. 景子被借宿吓一跳,就问礼貌规定了要敬,不去见怎么不敬呢,孟子敬的是道而不是君,有道为君,无道为一夫而已。孔孟讲的是由道而生的礼,是活得,而不是礼记里面写的规矩,那是死的。

    孟子说国王只有爵,而我有道德和年齿,君王如果能容下能臣,才能有所作为,这是一种复杂的作用,包括了树立道的象征意义,招贤纳士的决心,亲贤臣远小人的选择,如果只尊崇力量,那就从文明退化成了狮子群落了。

  4. 孟子为什么不收齐国的馈赠,这和齐王问他“贤者亦乐此乎”是一码事,馈赠和物质,如果不是有合理用处作为解释,那就只剩一个用处,攒钱。这个不应该翻译成贿赂,贿赂是有明确目的,这个叫做分肥试探,等于你不抽烟,但是老烟枪抽烟时候递给你一根。宋和薛给钱有目的,不会击伤孟子的志,但是齐王这种无目标的大家一起分点钱会逐渐击伤孟子的志,所谓气专而动志。

  5. 什么叫失伍,这里是先借贷,后还不上,先接了别人放牧牛羊的活,放牧失败怪罪天时。这个活的性质就是和领袖一样的,战略的失败就是失败,不能靠战术的努力来掩盖。领袖就如同庞氏骗局,不管用了什么手段集中了资源,用资源担保获得了更多资源,总有人承担过错,牛羊只能立而视其死了,牛羊未死找到草场就是高瞻远瞩,牛羊饿死而无着,那就是庞氏。

  6. 孟子和蚔蛙大夫说,你辞了邑官去作王的近臣士师,看似是有道理的(实际是不赞同的),因为能在王身边谏言,结果谏言失败仍然回去作邑官天高皇帝远了。齐人听到了就讽刺孟子,说你给人家出主意去进谏失败了人家灰溜溜走了,你自己的仁义王道我们齐王不采纳,你咋不滚呢?孟子说因为我没有官守,所以说什么错了也不牵涉责任,哎。孟子是反讽,这些齐人作为国人不肯劝谏,也没有弃民不做。

  7. 孟子不和小人王驩说话,待小人不恶而严,劝谏是一个让别人改变习惯的事情,小人自专,不改习惯还要反而憎恨指出错误的人,所以不能多说话。

  8.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,这是养气,刻意节省会损伤志,为天下节省了财物而刻薄了自己的亲人,要的是尽力,而不是面子,这是关键,越礼大多都是为了面子,或是一场服从性测试。

  9. 私相授受,既然为私肯定有要掩盖的东西,这东西是孟子反对的,齐攻燕,目的是趁有病要他命,目的不是吊民伐罪。出发点不同,同一个事,做出来就是两个味道,因为人和的情况都不一样了。

  10. 燕人叛,齐王作为众生开始畏果,陈贾为齐王买面子(这也就是齐王,换了袁绍为了遮羞早杀人了)去跟孟子掰扯周公的失误,周公都失误所以齐王也是失误,孟子说君子不在于不犯错,在于改正和力行,而不是顺错而饰非。

    孟子齐王其实互相争夺的是心理的制高点,齐王为了不输口风才强行解释,面子不能沾一点血。陈贾是傻子么,这么明显的漏洞的错误也要去强行和孟子解释?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了,帮领导齐王犯错,帮圣人下台阶,和稀泥高手,他这么问完了之后,问题就从伐燕不仁不义,变成了掩饰自己过错的小问题了。

  11. 齐王试图给孟子开学校,这是一种削弱和降档利用,希望孟子给他营造养贤的形象,试图把孟子的仁王之道放到博物馆供起来,然后又找了另一个代理时子去帮自己说项。

    时子更聪明,来了个二级代理,请陈臻转述,孟子看着这厚厚的多级代理不知有多恶心。说开放弃王道,自降档次开设学校立流派属于垄断官爵,自己不行就派子弟上,来个什么帮什么派什么不能提的东西。这种垄断来源于站得高带来的信息优势,比别人先知道哪里有官缺,比别人先知道上面想什么,就仿佛站在高垄之上俯瞰整个市场。失去了行王道济天下的本,而追逐是否死皮赖脸保持富贵的末,即使养出了学生,也是降档之辈,齐王说工匠砍房梁不好那一段,意思大致类同。并非设立学校不对,而是降档委身损志。

  12. 孟子去齐,对于智慧、遭遇和坚持的深入辨析

    第一段遇到个无名代理,孟子直接不搭理。因为这个人是出于自己得心愿帮齐王做好人挽留孟子的,而不是齐王派来的。孟子抓住这一点才不搭理他。鲁公为了挽留子思子,派了人伺候子思子,而泄柳申详为了保持自己得宠,派了人在鲁公身边替自己说好话。这一正一反对应了谁更难得更珍贵,孟子说这个无名的人是在孟子这抬高齐王的身价,但是实际上是齐王放弃仁义王道而不是孟子放弃齐王。

    第二段听到尹士串闲话,经典的逻辑小品,倒因为果,不知道齐王不行,是你孟子不聪明,知道齐王不行还来,那就是你孟子求财,聊的不开心走人,还拖拖拉拉等齐王去挽留,这是你孟子矫揉造作了吧。实际上攻击的是圣贤就该前知,圣贤就该决绝,圣贤就该不拖泥带水。

    孟子解释说,他对齐王抱有期望(心志和选择),对话不投机也并非我能控制(运气和遭遇),住了三天才走,是想王能改变态度,而不是为了自己尽量别丢了利益(还是施仁义于天下的志向)。同样是在事前无法看穿一个人,君子选择有所作为,尽力而行而不是事先怀疑;同样事后是话不投机,君子选择坦然接受,闭嘴或者不言,而不是抱怨和悻悻然见于面;同样是离开,孟子担心的是仁义行于天下的机会流失,君子留有脸面,而不是删号跑路一气呵成,那是置气而已,那样会动气,气专伤志,生了一场齐王的气,会忘了行仁义于天下的本来目标。

    尹士听说之后顿感自己就是个小人,小人心度君子腹,君子紧抓着志向和目标,小人只是在使气而已。君子持志无暴气,小人暴气乱志。

    第三段碰到了充虞,说子你不是老借用孔子的话说:不怨天不尤人么?怎么看着不高兴,孟子说,舍我其谁,因为仁义之大旗责任和能力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,做不到我当然不是怨天不高兴,我只是担忧五百年没有王者兴的后果吧。怨天尤人是抱怨运气和遭遇,比如抱怨齐王这人不得行,但是孟子的不高兴其实来源于五百年没有王者兴。实际上是一种悲悯。

    第四段和公孙丑总结发言,公孙丑问能不能高风亮节到做事不拿俸禄,实际上是问孟子为什么不可以做好事学某人,根据大学的内容,这明显是没搞清楚本末之理,做官做事行仁政于天下,这是本愿,俸禄是末,有本必然有末,如果试图去掉末那就是又进入新的本末倒置了,试图打造高风亮节的形象沽名钓誉了。所以孟子解释说我本来就没打算呆着才没收俸禄,不是我不能自顾自直接干活不拿钱,圣贤之道是本末相得,绝不是一味标榜“道德”。注疏写道:所以仕而受禄,合乎本末之道这是礼,不受禄是孟子本来就不想呆着只是打仗走不开,公孙丑试图抓住本末的一端而裁之,这就是错误了。

    这段的辨析是很精细的,同样的一件事,孟子演示了君子之道,持志无暴气,第一个自发来劝的人混淆了是非,第二个尹士揣度孟子的志,暴的是气,第三个充虞没理解孟子的悲悯之心,以为孟子在怨天尤人,第四个公孙丑没理解的是更加精深的本末不可拆分,误解了孟子不受俸禄的原因。

【行文结构】

【上】

(一)功成有天时,立德为常,故不以事功论德行
(二)不以表象为强,以内心充盈为强——浩然之气
(三)以力假仁成事功,显而易见;而德在民心成天命,隐而不可见;故不以事功论德行
(四)仁在闲暇,不急于事功时
(五)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
(六)四端,人之可学之源头
(七)慎于术,里仁为美,以养四端;
(八)取于人,与人为善,以养四端
(九)不取于人则隘,不择而处则不恭;人所称焉,君子不由也

【下】

(一)得道多助,道在人和
(二)君无德而人不和:无德之君,不能以威权得贤人,君子以仁义教天下,必学而后臣
(三)君无礼而人不和:无礼之君,不能以金银得贤人,君子求礼以立身,不以身发财
(四)君子德必配位,德不配位即为罪:以无德求有位,罪也
(五)君子德不必困于位
(六)君子如钟,不叩不鸣
(七)君子之德,不在虚名,合于礼与常,则尽可全齐心——本末
(八)国可伐以方,以德,以礼
(九)君子求正,而不在其表每必正,过则昭然而改之——本末
(十)君子不求全权
(十一)君子求礼遇,礼遇非金银之谓也,学而后臣之谓也
(十二)君子求达有方,不叩不鸣,洪钟待叩
(十三)君子之力固有尽时,尽人事而后听天命,舍我其谁
(十四)欲去而不受禄,君子养志,不以财妨身


请勿转载